当前位置: 预警风云>> 城市预警>> 宿州天气预警>> 砀山县天气预警

宿州砀山县最新天气预警信息

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砀山县下辖13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砀山县常住人口为765564人。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2019年,砀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0.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8.0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8.49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20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6.3:45.7:38.0调整为15.8:32.6:51.6。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5%、47.73%和44.72%,分别拉动GDP增长0.5、3.6、3.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0.86元,增长7.2%。 

砀山县气象台解除大雾黄色预警[III级/较重]

发布日期:

2025-03-12 09:29:11

砀山县气象台2025年03月12日09时27分解除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说明

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御说明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准备工作;   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   3.驾驶人员注意雾的变化,小心驾驶;   4.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砀山县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III级/较重]

发布日期:

2025-03-12 05:43:13

砀山县气象台2025年03月12日05时38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我县砀城镇、李庄镇、玄庙镇、关帝庙镇、朱楼镇、程庄镇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200米,请注意防范。

说明

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御说明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准备工作;   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   3.驾驶人员注意雾的变化,小心驾驶;   4.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砀山县气象台解除寒潮黄色预警[III级/较重]

发布日期:

2025-03-04 08:13:12

砀山县气象台2025年03月04日08时12分解除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说明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说明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弱、病人;   3.对牲畜、家禽和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品、农作物等采取防寒措施;   4.做好防风工作。

砀山县主要区域预警

温馨提示:国家预警信息只发布至区县级,区县下辖乡镇预警信息包请查看上级区县预警
宿州砀山县李庄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唐寨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葛集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官庄坝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曹庄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朱楼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程庄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良梨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砀城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玄庙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周寨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关帝庙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赵屯镇预警信息

宿州砀山县地理环境介绍

  • 砀山县地理位置

    砀山县东南连安徽省萧县,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邻。介于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之间,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砀山县

  • 砀山县地质构造

    砀山县地处山东台背斜徐蚌拗折带。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其厚度自东向西至西北逐渐增大。县境南部的程庄、王湾、陈庄、关帝庙一带,第四系厚度为318.15米—456.77米。下伏基岩为古生代二迭系砂页岩。砀城南4里王庄钻孔打至500米尚未穿过第四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初步划分为中下更新统(Q1—2),上更新统(Q3),全更新统(Q4)3组。砀山县①中下更新统(Q1—2)本组地层为冲积——湖积层,其顶部常为灰绿色粘土,局部棕黄色亚粘土,多含直径1—2厘米的白色、灰白色钙质结核,局部含有直径1—4毫米的黑色铁锰结核,一般呈半固结状态,层厚40—70米,顶板埋深111.45—193.0米之间。此层为承压水,常夹1—3层以石英为主的细砂、粉砂。单层厚度一般为1.5—7米,据深孔抽水资料表明,该层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为0.067—0.47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53—2.99米/昼夜。水质以HCO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②上更新统(Q3)本组地层为冲积——洪积成因的青黄杂色、棕黄色、棕红色的粘土、亚粘土为主,结构致密,常含有直径1—4毫米的黑色铁锰结核及直径1—5厘米的灰黄、灰白色的钙质砂。地层沉积厚度,县东南部为60—97米,西北部较厚为100—128米,此层为承压水,一般夹有1—3层黄色、棕色、浅黄色以石英粒为主的细砂或粉砂。单层厚1—12米,多呈西北—东南向条带状分布。根据抽水资料表明,上部含水层钻孔抽水,单位涌水量为0.04—0.8升/秒米,个别达0.76升/秒米,渗透系数一般1—5.7米/昼夜。水质主要为SQ24—CR型,其次为HEQ23型,水温17℃左右,矿化度多为1—2克/升,个别2—4克/升。③全统(Q4)本组地层为冲积——洪积层。表层为黄河泛滥的冲积带,以亚砂土为主所复盖。在垂向上以亚砂、亚粘、粘土互层,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其沉积厚度一般为44—54米,郭庄、黄楼、谢集等处厚度为56.27—63.85米,此层常夹有1—3层黄色、灰黄色粉砂,单层厚度1.5—10米,大徐庄厚度达33.09米,均匀松散,以石英粒为主,颗粒分选较好,砂层呈透镜状,经常尖灭,在水平方向常发生相变。本组内赋存的地下水是农业灌溉开采利用的主要对象。此层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1977年12月20日—22日普查测量:故黄河大堤冲积平原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为2.0—4.75米,堤外冲积平原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为1.5—2.7米,矿化度一般小于2克/升,故黄河背河洼地局部为2—4克/升左右。④全更新统又分为全新统下段、全新统中段和全新统上段,全新统下段(Q14),为棕红、棕黄色,紫灰色粘土、亚粘土与亚砂土、粉砂互层,一般厚度10—20米,顶板埋深为30—40米,下部为褐黄、灰黄色亚砂土或粉砂,单层厚度一般为1—5米,上部为棕红褐黄色粘土、亚粘土土层。质细、较匀一,结构紧密,微层理发育,含少量钙质结核,间有淡水螺化石,全新统中段(Q24),为青黄杂色、棕黄色亚粘土与粉砂、亚砂土沉积,一般厚度为0—18米,顶板埋深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堤外平原为9—15米,下部为淡黄色亚砂土,粉砂,发育不好,呈透镜,单层厚度为2—5米,上部为青杂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全新统上段(Q34),为近代黄河泛滥冲积之厚层,其岩性为亚砂土,部分为粉砂夹粘土的透镜体,含水层厚度一般5—16米,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水平发育含淡水螺化石。表土层,故黄河堤内平原及小神湖洼地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其余多为黄色粉砂、亚砂土。

  • 砀山县地形地貌

    砀山县地势平坦,系黄河冲积而成,境内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黄河故道以北海拔平均47.8米,以南海拔平均44米,县西北最高处达海拔54.8米,县东南最低处为40.4米,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及改道,中小地势起伏,岗、坡、洼相间。这种微域地形的地貌变化,使水、盐重新分配,形成本县的五种地貌类型:废黄河高滩地为黄河及其泻道在不断增高的人工堤约束下形成的高出地面的河床沉积,它包括黄河故道和滩地,宽10—20千米,故黄河砂质废河槽,宽1—1.5千米,废河槽两旁是天然堤带(高0.5—1.0米,宽20—50米),两天然堤带外侧为1—8千米的波状起伏高滩地,高滩地的外侧为背河洼地,高滩地与背河洼地的地面高程相差6—8米。决口扇形地系黄泛决口水流堆积而成,黄河泛滥时,洪水冲决堤口,向堤外平原漫流,因流速减小发生沉积,随着漫流范围的扩大,形成由决堤口向外展开的扇状地形。本县决口扇形地主要有3个,一是故黄河北岸的苗城河上游地区;二是砀山城西沙河、利民河上游地区;三是砀山城东的李庄东北地区,决口扇形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不平,由于沉积的多是粉沙及细砂,土壤结持力弱,经风力的再搬运,堆积成沙岗、沙丘及波状物。缓平坡地由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地势平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10000左右。地下水位为2.5—3米。地下水矿化度1克/升左右。浅平洼地浅平洼地分布在城东南小神湖洼地一带,上层多为静水沉积较厚的重壤土或粘土,海拔高程在40—42.5米之间,低于缓平坡地,地势低平,地面由四周向中心缓缓倾斜。坡降在1/5000至1/10000。一般年份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干旱季节达2.5米,汛期在1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低于1克/升。背河洼地亦称交接洼地。主要分布在故黄河两大堤外侧低洼处,与大堤平行呈带状分布。背河洼地的一侧与废黄河高滩地相接,高差极为明显,洼地的另一侧向缓平坡地逐渐过渡,地势缓缓高起,边缘很不明显。背河洼地由于受两侧地下水补给,特别是受高滩地的静水压力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排水困难,地面及地下水迳流滞缓,地下水埋深在1.5—2.5米,汛期短时期在1米以内,矿化度1—2克/升。

  • 砀山县气候特征

    砀山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控制,多北风,气候晴燥,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渐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渐增、多东风,气温回暖快、降水逐渐增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副热带高压减退,北方冷高压增强,多北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日照砀山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480.6小时,年际差552.1小时,全年以5、6两月日照时数多,分别为246.3小时和260.8小时,2月最少为167.1小时,从季节来看,夏季最多,为244.1小时,冬季最少,为169.7小时。温度

预警风云 保留所有权利@2018-2030 www.fengshuizhan.com 闽ICP备1202021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