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东距南京60千米,南至芜湖65千米、马鞍山38千米,西离合肥122千米。全县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和县下辖9个镇 、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县政府驻历阳镇和州路。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和县常住人口为410899人。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历阳县。天保六年(555年),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和县拥有41.6千米的长江岸线,境内的郑蒲港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万吨级深水港。 是国家园林县城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5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
发布日期:
2025-03-13 07:49:18
发布日期:
2025-03-12 21:58:10
发布日期:
2025-03-12 11:07:20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全县南北长约69千米,东西宽约18.8千米,总面积为1318.6平方千米,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854.7平方千米。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和县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和县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毫米,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毫米,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毫米。年蒸发量1488毫米,7月份最大,达204毫米;元月份最小,仅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和县境有9条河流和41.6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水源可靠。和县境内长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记录为准: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内上游以裕溪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内下游以驷马新河乌江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