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隶属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新洲区隔江相望, 总面积509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72.88万人;户籍人口70.42万人。 截至2021年10月,洪山区下辖16个街道、1个乡, 区政府驻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 洪山区,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 是2014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教育部第四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全国健康促进区、 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2020年,洪山区地区生产总值1036.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92.86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0.13:23.35:76.52。
发布日期:
2025-03-13 15:00:09
发布日期:
2025-03-13 15:00:07
发布日期:
2025-03-12 20:58:33
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新洲区隔江相望。介于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之间, 总面积509平方千米。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洪山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孤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榴皱,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洪山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性土、砂、砂砾石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各岩层,三迭系地层常组成向斜的槽部。由于强烈的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并伴随压扭性断裂。洪山区在南北向主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即北北东及北北西两组张扭性断裂,现代构造运动呈现慢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带。
洪山区地貌以平原为主,有山有水,水阔地宽,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全区 93%的土地低于海拔 40 米,平均高程为海拔 25.3 米。丘陵岗地分布在花山、九峰、洪山、青菱等乡镇街内。辖区内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九峰山、花山、白浒山等由中部向东部连绵延伸,与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境内中部自西向东有低岗伸延,东部则以垄岗平原为主。丘脊岗坡多,呈东西走向,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区内的江岸长约 66.2 千米。境内大小山峰,一般坐东向西,呈带状延伸,湖泊 14 个,山水相依,河汊相错,自然景色十分壮观。按地貌成因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剥蚀堆积平原及堆积平原3 种类型。
洪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6~110卡每平方厘米(1卡=4.18焦),无霜期平均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
洪山区按自然特征可分水系包括汤逊湖水系(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东沙湖水系(东湖、沙湖),北湖水系(严西湖、清潭湖、严东湖),天兴水系(长江中一个孤立的江心洲)。全区水面积19.9万亩,占洪山区总面积的23.3%。
洪山区土壤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四个土类。根据地形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环城平原菜副食品生产区。主要构成为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生产条件较好,以潮土类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抗旱能力强,是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洪山区东部垄岗粮林多种经营区,为鄂东南低山丘陵的延伸部分。有82个山头,地形波状起伏。垄岗相间,垄岗下部以水稻土为主,肥力度、水、气、热等资源状况良好。洪山区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供肥性差,但可人为改造成性状较好的白散土、黄土,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洪山区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仅为林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