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位于济南市主城区西部,北与德州市齐河县隔黄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相邻,东与天桥区、市中区接壤,西邻长清区,是省会济南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介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千米。 总面积151.61平方千米。 槐荫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段店镇田家庄遗址为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中共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党支部旧址是辖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济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活动地点之一。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槐荫区常住人口675048人。 截至2018年,槐荫区下辖16个街道 。 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24.3亿元,比上年增长0.2%。
发布日期:
2025-03-05 09:15: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4:10:49
发布日期:
2025-03-03 16:20:00
槐荫区位于济南市西部,北与德州市齐河县隔黄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相邻,东与天桥区、市中区接壤,西邻长清区,介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千米。是省会济南四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151.61平方千米, 其中建城区面积80平方千米。槐荫区人民政府
地层槐荫区地层分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奥陶系中统,厚度约100米。主要由青灰色灰岩、豹皮状灰岩组成,夹有少量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仅在刘长山、丁字山、腊山和峨嵋山一带有出露。石炭系中统,厚度约45米。由浅灰色石灰岩、灰色粉砂石及杂色粘土岩组成,偶夹一层不稳定的煤。主要分布于段店镇龙王庙以北地区。二迭系,下统以粉砂细砂岩为主,夹1—5层煤,厚约100米;上统以粘土岩、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砂岩,厚约140米。主要分布于吴家堡镇七里铺以西地带。第三系,主要由长石砂岩、砾岩、粘土岩、砂岩组成。主要分布于大金庄、小金庄一线以北,以小龙王庙一带厚度为最大。第四系,为松散的堆积物,几乎覆盖全区。东南部薄,西北部厚。沉积物颗粒,南部粗,北部细;西部粗,东部细;底部粗,顶部细。底层为砂砾石层或砂砾石夹粘性土,表层为淤泥质粘性土。岩浆岩槐荫区岩浆岩属济南岩体的一部分。以辉长岩为主,边部渐向闪长岩或灰石闪长岩过渡,为向北倾伏和延伸的复杂岩盖。岩体占据辖区东部、北部、中南部,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最大厚度在无影山、匡山一带,约1800—2000米。辖区北部刘七沟、肖家屯、西沙王庄一带,有一厚度不大的大理岩体浮在上面。
槐荫区地处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有堆积平原与剥蚀丘陵两个地貌类型。堆积平原有坡积洪积、冲积洪积和冲积三个亚类。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坡积洪积平原,分布于大杨庄、段店以南,地面标高约35—50米,地形坡度为10‰左右。冲积洪积平原,分布于大杨庄、段店以北,小清河以南,地面标高约25—45米,地形坡度为4‰左右。冲积平原,分布于黄河与小清河之间,主要由粉砂、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地形平坦,地面标高约24—26米。剥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刘长山(高135米)、丁字山(高98.1米)、腊山(高162米)一带,由厚层灰岩组成,山脊走向由南部的北偏西,到北部转向西,山脊浑圆,坡度为20°左右,坡角有残坡积碎石夹粘性土覆盖,弱切割。有人工采石场多处,山形逐步改变。另有卧牛山(高97米)、峨嵋山(高68.6米)和匡山(高80.8米)3个被开采的残山,分布于境内的南部和东部边沿地带。
槐荫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多东北风。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5—8月为夏季,春季、秋季均不足两个月。气温槐荫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4.2°C。最高气温为42.7°C(1942年7月6日),最低气温为_19.7°C(1953年1月17日)。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7.4°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_14°C。平均每年结冰期为86.7天,一般始于11月中旬,终于翌年3月下旬。日照槐荫区平均每年日照时数为2737.3小时。月最高日照时数为287.3小时(5月),最低日照时数为185.4小时(2月)。平均每年晴天97.5天,阴天90.6天,雾日19.3天。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