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西接洛川、南与白水、澄城、合阳毗邻,东临韩城、北靠宜川。介于北纬35°24′05"—36°02′1",东经109°38′49"—110°16′49"之间,南北长69.754千米,东西宽62.195千米,总面积2752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黄龙县常住人口41198人。 黄龙县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 。森林覆盖率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植物1012种,动物225种,其中以褐马鸡为代表的国家级保护动物6种。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可达到6000个/立方厘米,每年7至9月最高可达到15000—18000个/立方厘米。年均水资源量1.54亿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 2020年,黄龙县完成生产总值19.53亿元,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40.55亿元,增长5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增长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797元、11727元,增长4.4%、8%;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11.7%。
发布日期:
2025-03-11 19:46:00
发布日期:
2025-03-10 23:12:00
发布日期:
2025-03-09 17:18:00
黄龙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塬东南部与渭北二级台塬接界处,居陕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区东南缘。介于北纬35°24′05"—36°02′1",东经109°38′49"—110°16′49"之间,南北长69.754千米,东西宽62.195千米,总面积2752平方千米 。东接韩城市,南与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相连,西邻洛川县,北与宜川县接壤。黄龙县人民政府驻地石堡镇,距省会西安市223千米,东距韩城市121千米,东南距合阳县68千米、距澄城县68千米,西南距白水县73千米,西距洛川县83千米,北距宜川县85千米,距行署所在地延安246千米。 黄龙县
黄龙县境的地层为鄂尔多斯地台,处陕北构造盆地的最南边沿。褶皱、断裂极不发育,为一向北倾斜、倾角1°—3°的平缓单斜。局部有较小的平缓褶皱,断裂以断距很小的正断层为主,多集中在县东南部。黄龙县地貌属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类型,本县属这一类型的石质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海拨在1500米左右,黄龙山主峰大岭海拨1783米,形成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隆起,为黄河左岸支流与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岭,是石堡川、居水、圪台川等川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以大岭、关山、界头梁、烂柯山为代表的11条大山梁,把全县切割成7川5塬98条沟,山川相见,沟壑纵横。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大岭至烂柯山为东西主脊,两侧向南北缓倾;佛爷岭至界头庙,亦为东西走向。整个地貌是一个塬、梁(岭)、峁组成的沟间地和沟壑系统。沟谷交切,形成北部土质中低山区、西南部黄土残塬区和东南部石质中低山区。
黄龙县属季风型大陆性山地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天气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气温回升较快,多大风出现,降水相对增多。夏季受蒙古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温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阵性天气产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秋初气温缓慢降低,多连阴雨天气。由于地形原因,南北、东西温度差异较大,年均气温为7.6—10.2℃。其中范家卓子乡、白马滩镇最热,崾先乡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5℃,极端最高温度为36.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温度为-23.7℃,年较差为27.2℃。无霜期126—186天,南北相差6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多于东南部。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干旱、冰雹、连阴雨等。
黄龙县河流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的河道10条,50—100平方千米的8条,10—50平方千米的65条,1—10平方千米的365条,总计1千米以上的河流、沟道1028条。主要山脉大岭为最大分水岭,构成东注黄河、西注洛河两个区域性水系,主要河流16条,均为出境河。发源自黄龙山区的涺水河、石堡河、仕望河、仙姑河等水系,呈放射状分流注入黄河和洛河。 尧门河水库
黄龙县境内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19个亚类、48个土属、121个土种。土壤总面积4125786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9%,是延安市土壤类型最丰富的一个县。黄龙土壤复杂多变,按规律表现有明显的微地域性和地带性。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是以褐土为主的林区土壤,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2.9%。其次是以原黄墡土、黑垆土为主的黄土残塬土壤,还有以淤土、黄墡土为主的川道土壤。总之,黄龙土壤比较肥沃,潜在生产力大。
黄龙县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虫害、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