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邻城阳区、即墨区,西靠高密市、诸城市,南接黄岛区,北连平度市,总面积1324平方千米。 胶州拥有5000多年历史,境内曾在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018年,胶州市下辖6个街道、6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1个旅游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胶州市常住人口987820人,人口增速超过青岛市平均。 2020年,胶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225.86亿元,在长江以北县和县级市中排名第一, 拥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战略平台。 2017年,胶州市以全国县级第1名的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在2020年再次以全国第1名的成绩通过复审。2019年胶州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6年,胶州市以全省第1名成绩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2020年12月,社科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胶州排名第15 。
发布日期:
2025-03-12 09:40: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18:25: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08:50:00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邻青岛市城阳区、即墨区,西靠高密市、诸城市,南接西海岸新区,北连平度市。介于北纬36°00′—36°30′,东经119°37′—120°12′之间,东西横距51千米,南北纵距54.3千米,总面积1324平方千米。边境长度343.4千米。 胶州市
胶州市在前震旦末期,由于受吕梁运动影响,地面随之上升,并有火山岩活动,此后一直处于稳定,故寒武系以来始终高出海面,长期受风化剥蚀作用,直到中生界侏罗系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境内沉积了大量的碎屑岩,并有大量火山岩喷发和岩桨侵入,因此胶州市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除艾山南部与胶南市交界处有一部分太古界变质岩外,大部分为基岩地层,新生界第四系地层较薄弱,地质构造与地层大致为:地质构造属华北陆块,位于郯城—庐江(属安徽)断裂带东侧,跨胶南隆起的北缘与胶莱坳陷的南缘,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有东北向的山相家—郝官庄(属诸城)断裂,北东东向的百尺河(属诸城)—二十五里夼断裂,北西向的五里堆—大西庄断裂。褶皱构造有张家屯—临洋向斜,走向北东东。境内出露的地层:元古界五莲群海眼口组,分布在洋河镇姜家庄——董城一带,面积较小;中生界上侏罗纪莱阳组和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与王氏组红色砂砾岩;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在较大水系沿岸和沿海地带。
胶州市按地貌特征分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滨海低地四种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区胶州市区南部、西南部是泰沂山脉的末端,为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区,包括艾山、神山、庙子山、尧王山、旗山、王子山和肖家岭、双岭、九层岭等地,海拔50—229.2米,面积48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7.2%。 胶州地貌丘陵平原胶州市区西北部的微斜平地和胶河、洋河、墨河等河流两岸的沿河平地共同构成胶州平原地貌类型,海拔20—50米,面积38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9.2%。 冲积平原胶州市区东北部为胶莱河、大沽河汇流处,形成胶莱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海拔5—20米,面积29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2.1%。 滨海低地胶州市区东部,为各河流下游的入海处,临近胶州湾,地势更低,海拔5米以下,由于受海水影响,形成滨海低地地貌类型,面积15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1.5%。
胶州市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春季温暖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2015年度,胶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值偏高1.1℃;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出现于6月12日,较常年值偏低3.2℃;年极端最低气温-9.2℃,出现于11月27日,较常年值偏高10.0℃;年降水总量为485.4毫米,较常年值偏少188.2毫米,较常年最大值偏少243.3毫米,较常年最小值偏多405.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170.5小时,较常年值偏少272.0小时。
河流胶州境内,除滨海河道外,共有大小河流27条,分布于大沽河、胶莱南河、洋河三大水系。其中大沽河、胶莱南河、胶河、墨水河、洋河5条河流,对胶州市影响较大。河流大多发源于邻市(县),雨季客水汇流快,干流断面小,洪峰水位高,易决口成灾。海滨河道发源于沿海丘陵区,独立入海,源短流急,进入海滩后无固定河床。2015年,大沽河全年无径流。 大沽河入海口海域胶州市海岸线北起大沽河口西侧,南到洋河口北岸,全长25.49千米。属于泥质平原类型海岸。潮间带滩涂坡度小、宽度大,总面积19平方千米,水深5米以内,浅海面积18平方千米,多为泥沙底质。水温受气温影响大,海水盐度较低,冬季有冰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