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古称江陵、郢都,是湖北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交通枢纽之一 。全市共辖2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荆州市常住人口为5231180人。 2020年,荆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369.04亿元。 荆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港口城市。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发布日期:
2025-03-03 13:26:11
发布日期:
2025-03-03 10:00:07
发布日期:
2025-03-03 05:50:07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 荆州长江中游重要交通节点,全国东西向最长国道318国道与南北向最长国道207国道交汇处,东西向沪汉渝高速公路(上海—武汉—重庆)与二广高速公路(内蒙古—广东)交汇处,蒙华铁路与长江两条货运大通道交汇处,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通江达海的门户,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承东启西、联接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伴随着“北煤南运”大通道蒙华铁路于2019年全面建成和荆江航道的综合整治,荆州正在加快建成集“铁、公、水、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物流通道。铁路:现有汉宜高速客运铁路、焦柳铁路,在建蒙华重载铁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规划武贵高速铁路、荆岳高速铁路、荆荆客专。公路:高速公路:“二环三横六纵”市域快速通道(“二环”即沙公高速南延线、江北高速东延线、二广高速改线等,沙公高速、沪蓉高速和襄荆高速的中心城区内环,荆州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公铁两用桥的高速公路跨江外环;“三横”即沪渝高速、江南高速、江北高速+洪监高速;“六纵”即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荆州段、随岳高速、潜石高速、沙公高速、二广高速、枝江至石门高速荆州段)。 普通公路:207国道、318国道、351国道、荆松一级公路、荆当一级公路、荆监一级公路等。航空:荆州民用机场将于2020年初建成通航,荆州中心城区1小时车程可达宜昌三峡机场,2小时左右车程可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水路:长江黄金水道穿越荆州境内483公里,荆州(盐卡)港是长江中上游仅次于武汉、重庆的第三大综合性港口,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年集装箱运输能力60万标箱。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海拔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与湖南省交界处,海拔500米左右。
荆州市河流交错、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荆州城(2张)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年无霜期242~263天,多年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