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称婺州,浙江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县,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位于浙江中部,下辖2个区、3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10942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金华市常住人口为7050683人。 2011年金华-义乌都市区被确定为浙江省的第四个大都市区。 金华文化属吴越文化,金华人属江浙民系。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列金华市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金华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金华为2019年国家卫生城市。 2021年,金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发布日期:
2024-11-14 17:46:00
发布日期:
2024-11-14 17:46:00
发布日期:
2024-11-14 17:05:00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境中部界于东经119°14′-120°46′30″,北纬28°32′-29°41′。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南北跨度129千米,东西跨度151千米,土地面积10942平方千米 。市区位于东阳江、武义江和金华江交汇处,面积2044.7平方千米,2010年建城区面积66.7平方千米。 金华市地图
地形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市境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千里岗山脉。山地内侧散布起伏相对和缓的丘陵,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又分为北部丘陵和中部丘陵,市境的中部,以金衢盆地东段为主体,四周镶嵌着武义盆地、永康盆地等山间小盆地,整个大盆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面开口,由盆周向盆地中心呈现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平原阶梯式层状分布的特点。盆地底部是宽阔不一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将军岩海拔22米,为金华市最低点。 金华市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8座。位于武义与遂昌交界处的牛头山主峰,海拔1560.2米,为金华市最高峰。境内山地以500-1000米低山为主,分布在南北两侧。
三江口金华市境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千里岗山脉。仙霞岭山脉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义县、婺城区南部和永康市境,向东北延续为大盘山和天台山脉,山体多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大盘山是钱塘江、曹娥江、椒江和瓯江部分支流的源地和分水岭。会稽山为天台山支脉,主体朝东北方向伸展,西南段延伸至东阳北部和义乌,山体主要由火山熔岩、碎屑岩构成。主峰东白山位于东阳、诸暨、嵊州交界处。龙门山界于富春江与浦阳江之间,分布在浦江、婺城区和金东区北部、兰溪及义乌西缘,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火山熔岩和碎屑岩构成,局部为花岗岩和石灰岩,其余脉金华山呈块状山地,北隔墩头盆地与龙门山脉相连。千里岗山脉由赣东北怀玉山脉延伸入境,余脉至兰溪与建德市交界处,山体由沉积碎屑岩组成,中心部分为千里岗砂岩。延伸入境的山系受华夏构造控制,山脉大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同时受东北一西南和东西向断裂带的切割,延伸出来的众多支脉纵横交织,山形破碎、峰岭交错。
气候金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年度总的光热水条件优越,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垂直差异。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金华市年平均气温(1953-2005年)呈“~”型曲线变化,尤其是80年代后期起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如金华年平均气温53平均值为17.5℃,1984年为16.6℃,2005年为18.2℃。2012年平均气温为16.7℃(浦江)~18.2℃(永康),金华、东阳、永康地区偏高0.1~0.3℃,其他地区偏低0.1℃~0.4℃。水系金华年降雨量较为充沛,但雨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地域差异都很大。季节降雨量分布呈单峰型,为春雨多、梅雨量大,夏秋冬雨量少。金华年总降雨量平均为1424毫米,多数年份降水量均在正负20%距平范围内振荡,降雨量最多年份出现1918年为1918毫米,降雨量最少年份出现1978年为963毫米。2012年降水量1839.9毫米(永康)~2052.3毫米(浦江),全年总雨日170天(兰溪)~192天(武义),偏多18.1(兰溪)~27.2天(永康),其中金华市区年总降水量1952.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