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区,隶属于海南省三亚市,位于三亚市中东部,介于东经109°31′-109°48′,北纬18°14′-18°37′之间,总面积372平方千米。 吉阳区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季节分布均匀,干湿季节明显。 截至2021年6月,吉阳区下辖21个社区、16个行政村。 吉阳区人民驻迎宾路。截至2020年11月1日,吉阳区常住人口447322人。 吉阳区前身是河东区和吉阳镇;2014年2月,设立吉阳区。吉阳区内设吉阳区境内有海南地区环线高速公路(G98)、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以及海口—榆林(东)公路(G223)等主要干线贯穿全境,海南环岛铁路穿过境内,设亚龙湾站。 吉阳区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2020年,吉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55亿元,同比增长2.7%。
发布日期:
2024-11-04 22:21:00
发布日期:
2024-11-04 22:21:00
发布日期:
2024-11-04 14:59:56
发布日期:
2024-03-01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1 08:00:00
吉阳区位于三亚市中东部,东靠海棠区,西与天涯区相接,南抵南海亚龙湾,北部与保亭县交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1′-109°48′,北纬18°14′-18°37′之间。 总面积面积372平方千米。吉阳区
吉阳区北面靠山,南面傍海。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山高岭峻,峰峦连绵,南部平原海岸东西分布,大部分地区海拔几十米至三百米之间,最高海拔611.5米。东部、西部与北部为中低山环绕,中部为东北向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南部以低丘为主,有山间小盆地。拥有88.34千米海岸线。 吉阳区东部、西部与北部为中低山环绕,中部为东北向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南部以低丘为主,有山间小盆地。 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鹿回头角至榆林角,亚龙湾及湾内5个海岛沿岸。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泥质滩涂海湾和受潮汐影响的河口海岸。
吉阳区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至6月为东北季风期,6至12月为西南季风期,年平均气温25.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1.4℃,最热的六月份平均气温28.7℃,没有严重低温。降雨季节分布均匀,干湿季节明显。4至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90%,11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热带风暴或台风平均每年1至2次。年日照253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2344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长夏无冬,秋春相连,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雨骤旱酷,台风频繁,雨急风狂的特点。 2019年,吉阳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8.6%,PM2.5年均值为1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其中亚龙湾、坎秧湾、大东海、三亚湾水质均达到海水一类水质。
吉阳区有三亚东河、大茅河、抱坡溪、白水溪、亚龙湾、草蓬水、半岭水、腊尾山塘、五一水、中村水等10条河流。 大茅水发源于吉阳区北部与保亭县交界的甘什岭,流经镇区在榆林港流入南海,三亚东河流经荔枝沟。辖区地下水岩组厚度为30至90米,有三个含水层,红土坎至上新村一带,水层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到榆林潭一带,含水层较浅,厚度小,富水性较好。 吉阳区辖区海岸线总长度88.34千米,辖区海域从三亚小洲岛向东20米至竹湾东侧止,包括红沙港及青梅港内水域,海域面积801.45平方千米。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鹿回头角至榆林角,亚龙湾及湾内5个海岛沿岸。
吉阳区自然土壤以母岩母质类型较多,形成的土壤类型也较多,有6个土类,6个亚类,22个土属,42个土种,既有地带性土壤,也有非地带性土壤。 从整体分布情况看,土壤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布规律,从南至北依次分布着滨海沙土、燥红壤、砖红壤、赤红壤和山地黄壤。滨海沙土为滨海沉积物形成,土壤剖面不明显,质地偏沙,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燥红壤分布在荔枝沟一带,为滨海阶地浅海沉积的燥红壤,土层深厚,有明显的土壤剖面层次,土壤肥力较低;砖红壤分布在荔枝沟一带,土壤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赤红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主要分布在吉阳镇的部分山地;山地黄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潮砂泥土和滨海沙土。 吉阳区红树林分布区域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潮砂泥土,以及一些水稻土和滨海砂土。 临春岭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