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jǔ)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面积1821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莒县常住人口为973252人。 截至2020年,莒县下辖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个开发区。 莒县,古称“莒城”,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这里。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11月,入选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 2020年,莒县实现生产总值385.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5.77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9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197.78亿元,增长3.9%。
发布日期:
2025-03-12 09:32: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16:30: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14:1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1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1
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日照市西部,东经118°35′—119°06′,北纬35°19′—36°02′,隶属于日照市。东临日照东港区、五莲县,西界沂水县、沂南县,北接诸城市,南毗莒南县。南北最大长距75.6千米,东西最大宽距37.4千米,总面积1821平方千米。 莒县政府
莒县地势北高南低,四周环山,中间丘陵、平原、洼地交接。沭河北入南出,纵贯全境。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占总面积的13.25%;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西部和南部,占总面积的61.35%;平原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沿沭河及其支流两侧的狭长地带,占总面积的23.1%;低平洼地大都分布在莒城周围的几个乡镇,占总面积的2.3%。莒县境内山脉均为泰沂山脉系。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450余座,大多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有凤凰山、老营顶、高墩子、先行垛、玉皇顶、马亓山,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马亓山海拔662.2米,是全县最高峰;东有屋楼崮、桥子山、梁甫山、矬山、院山,东北有歪头山、没头山、宝珠山,海拔均在470米以上;北有五山、金华山、碁山,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有洛山、浮来山,海拔均近300米。
莒县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中,雨水充足,全年无霜期187天,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日照时数2506.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37.5毫米。
莒县河流属沭河、潍河水系,主要有沭河、潍河、绣珍河、茅埠河、袁公河、洛河等26条。沭河经沂水县境流入莒县天宝乡,蜿蜒南流,至夏庄镇东南出境,境内段长76.5千米,流域面积1718.2平方千米,丰水年平均流量27.3立方米/秒,枯水年为0.6立方米/秒。潍河于东莞镇后石崮后村流入莒境,曲折南流到库山乡库山村南与其南源石河水汇合后,东南流入五莲县境,境内段长18千米,流域面积162平方千米。
莒县土壤共有5大土类、12个亚类、13个土属、93个土种。棕壤主要分布在沭河以东及城南各乡镇,占可利用面积的58%。褐土主要分布在东莞、库山、长岭、小店、浮来山等乡镇的丘陵地区,占可利用面积的21.9%。潮土分布于低洼平地,适种作物广,是各种土壤中最好的一个土类,占可利用面积的15.3%。水稻土多分布在县城周围乡镇的部分倾斜平原交接洼地,宜种植水稻,占可利用面积的3%。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石灰丘陵东侧低洼狭长地带,占可利用面积的1.8%。
莒县浮来山景区四千年银杏树莒县植被面积1540.6平方千米,覆盖率78.9%。其中自然植被面积322.13平方千米,覆盖率16.5%;人工植被面积1218.47平方千米,覆盖率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