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区,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北、东北与寒亭区相邻,西以白浪河为界,与潍城区相望,南、东南与坊子区毗连。总面积187.78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奎文区常住人口为475103人。 奎文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为潍县,被白浪河一分为二,以东为东关,即今奎文。奎文历史悠久,古代政治家晏婴、经学大师郑玄、农学家贾思勰、书画家张择端以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郑板桥等都曾在此出仕游历。在明清两代以“二千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誉。 2019年,奎文区下辖10个街道 。 2020年,奎文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3亿元、增长4.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亿元、可比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099元、增长3.4%。
发布日期:
2025-03-11 12:18: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07:59: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3:54:00
奎文区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北、东北与寒亭区相邻,西以白浪河为界,与潍城区相望,南、东南与坊子区毗连。介于北纬36°35′00″—36°45′00″、东经119°03′45″—119°18′45″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7.2千米,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0.2千米,边界线长130.41千米,总面积187.78平方千米。西至省会济南193千米,东至青岛155千米。 潍坊市奎文区人民政府
奎文区地质构造是中朝准地台山东隆起区次级构造单元鲁东古隆起区和鲁西隆起区衔接部,即沂沭断裂带北端的次级构造单元昌潍凹陷之内。西侧是沂沭断裂带的鄌郚葛沟断裂,东部为昌邑大店断裂,奎文则处于中、新生代凹陷盆地中。沂沭断裂带控制了区内构造的生成、发展、岩浆活动及其矿产的赋存。沉积盖层主要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建造。奎文区境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覆盖,南部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但发育有较大差别,中新生代以前的地层分布零星。新生代第三纪(距今100万年前),境内第三纪冲积层覆盖于一切地层之上,以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层为主,冲积层沿各河系分布,岩性为河床相及河漫滩相的中粗沙、细沙夹卵砾石等。南部分布有冲积、坡积及残坡积层。主要岩性为亚沙土、亚粘土、砂砾石亚粘土。第三纪厚度一般在15—200米,南部浅落,北部深厚。上第三纪(距今1200万年),有牛山组和馆陶组。南部白浪河水库出露牛山组地层,主要岩性以中厚层的杏仁状及气孔状和橄榄玄武岩为主,厚度大于50米。中生代白垩纪(距今1.4亿年)凝灰岩中间夹有长班岩正长班岩,与第三纪地层成不整合接触。侏罗纪中,为河湖相及沼泽相含煤岩系。岩性为砂页岩,粘土岩夹煤层,下部为砾岩,上部为炭质页岩。含三层煤,厚1—5米。
奎文区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北,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7—66.1米区间,属于洪积、冲积平原区。其成因主要由河流洪积、冲积而成。境内无山,平均海拔26米。南高北低,最高点为凤凰山(实为丘陵)北坡,海拔66.1米;其次为白浪河水库大坝东副坝高程65.5米,坝后高程42米。其他大部为平原,为向渤海过渡的倾斜坡度为0.2%左右的平坦地带。地质由更新统冲积洪积物堆积而成。河流均发源于南部邻近县市的山丘地区,源短流急,并依附地势由南向北流动,经寒亭区汇入渤海。其特点是,流域面积小、河道短、洪流急,两岸成侵蚀陡坎,纵深2—7米。河床及阶地均不发育。奎文区境内有河流及溪流多条,其中最主要的有白浪河、虞河、张面河,其他多属其支流,发源于南部县域山丘。雨季来时洪水暴发,河、溪携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堆积于沟谷之外的丘陵地带及河流两岸,逐渐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地面平坦,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地下水丰富,埋藏较浅,垦殖率高。人口稠密,城区集中,交通方便,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奎文区境地貌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倾斜高平地在埠岭以下海拨高程35—65米之间,比埠岭明显的开阔平缓,分布于廿里堡街道南部,主要分布着淋溶褐土及小面积的潮褐土。倾斜平地上接倾斜高平地,北接潍北冲积平原,地势缓平开阔,海拨高程13—35之间,处洪积冲积扇缘地带,土层深厚肥沃,多发育着潮褐土,主要分布在东郊,是奎文境内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缓岗俗称黄土埠子。在廿里堡街道的倾斜平地和倾斜高平地上,星布着第四纪由风而成、大小高低各蔚的黄土缓岗,一般海拨30—40米,发育着均沙质土埠褐土。沿河高地位于城区北部白浪河两侧,是由白浪河洪积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河谷阶地,土层深厚,耕层质地较好,发育着褐土化潮土。河漫滩位于白浪河水库以北至市区的河漫滩地,由河流泛滥冲积而成,发育着砂壤表石灰性河潮土。
奎文区地处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域内,西接广阔的大陆,东领山东半岛,是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变化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晚秋多干旱;冬季干燥寒冷,北风频吹。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