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县、五河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接壤。总面积2125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灵璧县下辖17个镇、2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灵璧县常住人口为974720人。 灵璧境内有石如璧,故名 “灵璧”。灵璧有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钟馗故里、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2020年5月,被列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82.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2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9.05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93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24.5:5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6992元。
发布日期:
2025-03-11 09:29:50
发布日期:
2025-03-11 05:50:04
发布日期:
2025-03-04 08:28:11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介于北纬33°18′—34°02′,东经117°17′—117°44′之间。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县、五河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接壤。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36千米,总面积2125平方千米。 详情
灵璧县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南部沱河、新汴河流域地势低平。北部安河流域和中部濉河流域地势稍高,地形微坡。老汪湖、禅堂湖和杨疃湖等处因多次河流改道,形成碟形洼地。古汴河堤两侧为带状高岭。县境西南部、中部和北部零星分布着岛状残丘。地势灵璧县地势低平,地形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地面坡度较小,坡降比为1:7300—1:10000。海拔高度一般多在20米左右。西北最高,海拔高程为27米;东南部最低,海拔高程为18.5米,南北高程差为9米。地形河间平原:分布于县南古汴河堤以南、南沱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属剥蚀古堆积型地形,为第四系全新统中段剥蚀构造,系南沱河、北沱河和古汴河冲积平原。其坡降比以1:10000左右向东南倾斜,高差2米左右。地面较平坦,沿河一带受近代黄河沉积物影响明显,河间地域受沉积物影响较小,沿河地势较高,河间地势低平,且缓倾微凹多洼地,该地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状况不同,近河高地、河间洼地以及两者过渡处的缓坡地上分别发育着不同土壤。汴河高滩:分布于灵璧县中部古汴堤(今宿州至泗县公路)两侧。属泛滥堆积型地形,为古汴河泛滥堆积之亚粘土和粉砂构造。高滩宽度约1千米,高出河间平原1—2米,呈带状高岭形。古汴河堤宽约0.5—1.5千米,高出周围1—3米,当时能阻断北部黄河水南犯。南宋以后因黄河水夺汴人淮,汴河因此溃决频繁。又因地势东南倾斜,溃水直奔东南,形成了许多与汴堤垂直的微偏东南方向的指状土岭,俗称"老龙",计有21条。黄泛平原:分布于县城和古汴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属泛滥堆积型地形。为黄泛堆积之远河相亚砂土构造。其方向为西北东南向,沉积物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由于河道缺口位置多变,又因受紧砂漫淤的沉积规律影响,致使土壤质地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自北向南沉积着砂土、砂礓土、中壤土、重壤土和轻粘土。这些沉积物,破坏了原有水系,导致区内排泄不畅,形成多处洼地,造成土壤盐碱化。山地:分布在灵璧县西南、中部和北部。其坡度各不相同,陡峭部分比降约为1/10—1/20;平缓部分比降约为1/50—1/80。全部山地呈东北西南向。山麓斜坡地段,广泛发育着裙状斜坡面,向山外倾斜,坡度为2—5度,系剥蚀堆积形地形,由第四系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粘土层构成,俗称"坡地"。其面积起伏不平,连同山体面积为28.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2%。
灵璧县上空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季风性质,气候受其影响较大。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强大干冷的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寒冷空气不断南侵,境内盛吹西北风和偏北风,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少。夏季(6—8月)多吹偏南风和东南风,气温高,降水量大且集中。秋季(9—11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西伯利亚、蒙古高压不断发展和增强南下,气压开始上升,气温逐渐下降,雨量也有所减少。春季(3—5月),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开始减弱,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冷暖变化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