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2015年,全县辖4个街道、15个镇,境内气候适宜,地貌多样,水面广大。澧县拥有澧阳平原(湖南省最大的平原)绝大部分,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 。粮、棉、油、猪、鱼是澧县五大农业支柱产品。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澧县常住人口为721927人。 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全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华诗词之乡、湖南省文明县城、湖南省园林县城、湖南省经济强县、湖南省全面小康”十快进县”。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2015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20年,澧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亿元,比上年增长4%。 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发布日期:
2025-03-13 06:48: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06:35: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09:07: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澧县介于东经1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57′之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澧县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 。
澧县屋脊 太清山澧县地域呈弯月形,东西极度长约83公里,南北极度宽约46公里,呈现东西距离相对狭长,南北距离相对较短的状况。地势西北部偏高,属山区;南部与北部属丘陵区,起伏不平;东部和西南部为湖垸区,水网纵横;中部系省内著名的澧阳平原。澧县地貌复杂,山、丘、平、湖均有。西北部以山丘为主,北部和南部以岗地为主,中部和东部是广阔的平原。澧县地处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呈以平原和岗地为主体的地貌特征。地貌轮廓略似向东南开口的“撮箕”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山区,海拔高程一般为500~700米,地势最高点在西北部的太青山,海拔1019.5米;中部为低缓丘陵区,海拔高程为100~200米;东部为洞庭湖平原,平均高程在50米以下,最低点在东南部的九垸乡永和村,海拔28.6米。在全县总面积中,平原1047.87平方公里,占50.5%;岗地503.69平方公里,占24.27%;丘陵235平方公里,占11.33%;山地156.17平方公里,占7. 53%;湖、河、水库堰塘等水面132.28平方公里,占6.37%。
澧县全境成土母质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湖沉积物、灰岩分化物、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物、砂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7种。土壤共分为水稻土、潮土、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黄壤7个土类,其中以水稻土、红壤、潮土为主要土类。
澧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澧县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县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太青年平均气温9.2℃,而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平原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澧县有大小河流47条,可划分澧水、四口两条水系。其中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22条,三级支流15条,四级支流1条。澧水水系在县境内有6条,包括澹水、道水、涔水3条一级支流,县境内流域面积781.75平方公里,干流境内长32公里。四口水系有界溪桥、顺林桥、危水河和松滋所属的11条大小溪河,其中一级支流5条,二、三级各3条,总流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