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地跨东经117°45′—118°15′,北纬35°27′—36°02′,南北最大长距65.4千米,东西最大宽距45.8千米,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占临沂市总面积的9.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蒙阴县常住人口为485252人。 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10月20日,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96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87.7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增长1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8元,增长9.3% 。
发布日期:
2025-03-11 11:14: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05:42:00
发布日期:
2025-03-10 16:42: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1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1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5′—118°15′,北纬35°27′—36°02′,南北最大长距65.4千米,东西最大宽距45.8千米,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占临沂市总面积的9.3% 。蒙阴县
蒙阴县的地层出露有太古界泰山群,约占全县面积的50%;元古界震旦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约占全县面积的30%,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约占全县面积的7%;新生代第三系及第四系,约占全县面积的13% 。
蒙阴县地貌,深受构造、岩性、气候、河流等内外营力作用的控制和影响。整个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北西向东南倾斜。境内南有蒙山山脉,北有新甫山山脉,有东汶河、梓河、蒙河三大河流,山岭连绵、沟壑纵横。海拔标高一般200~600米,最低120米(垛庄镇西师古庄东),最高1108.3米(桃墟乡冷峪顶)。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有中山丘陵区占27%,低山丘陵区占54%,准平原区占10%,水域占9%。其地貌类型主要有三类:一、侵蚀构造中山丘陵区,该类位于县域北部和南部,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山顶多是尖顶状和锯齿状,坡度在50°~60°之间,切割深度在300~700米之间,冲构发育完善,沟谷呈“V”字形,绝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局部有厚度很小的风化残积层,出露地层多是泰山群变质岩系,局部为寒武系地层。二、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该类位于蒙阴盆地两边,海拔在300~800米。山顶多呈浑圆状、馒头状及桌状,沟谷发育明显,沟谷呈“U”型或“V”型,切割深度200~500米。除个别岭顶有基岩裸露外绝大部分是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下伏地层多是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侏罗系沉积地层分布。此地貌类型中局部地段存有不发育的岩溶地貌。三、山间河谷地貌,该类由山间盆地和河流地貌组成,在县内盆地和河流两侧与高级夷平面区,海拔120~450米,大都是第四系地层覆盖 。蒙阴岱崮地貌
蒙阴县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西南风多,雨水少,气候干燥,晚春常有霜冻、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夏季,气压低,温、湿度高,多为东南风,雨量充沛,降水集中,并常出现大风、雷暴雨、冰雹等灾害。秋季,日照充足,温度高于春季,昼夜温差大,大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但旱、涝、冰雹等坏天气也时有发生。冬季,气压高,温度低,雨雪少,西北风盛行,气候干冷。年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1.1℃,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年平均降水量820毫米 。
蒙阴县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全县主要河流有东汶河、梓河、蒙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1条,均系季节性河流 。
蒙阴县于1983年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和《山东省第二次土壤工作分类暂行方案》进行普查,全县土壤共有棕壤、褐土、潮土3个土类,8个亚类,15个土属,49个土种,可利用面积共2003609亩,棕壤类最多,褐土类次之,潮土类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