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区境东与陕西省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北与陕西省汉台区隔江相望,总面积2809.036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郑区常住人口466244人。 南郑区因郑人南奔而得名 ,境内气候分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南郑是汉中“双百”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区,境内的景点有世界级天坑群 、南湖、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汉山广场等。 2019年,南郑区下辖2个街道、20个镇 。 2020年,南郑区实现生产总值225.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7.74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5亿元,增长1.2%。
发布日期:
2025-03-12 13:04: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13:21:00
发布日期:
2025-03-05 09:23: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东与陕西省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81.5千米和43千米;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千米、94.2千米、15.8千米;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千米、83千米;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32.84千米。介于北纬32°24′—33°07′,东经106°30′—107°22′之间,区境区界总长度为436.04千米,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千米,南北最长直线距离79千米,总面积2809.0363平方千米。区政府所在地中心十字距汉中市中心广场13千米,距汉中火车站15千米,距汉中高客站17千米,距汉中柳林飞机场31千米,距汉中市政府驻地12千米,距省会西安(经西汉高速公路)280千米。 南郑区政府
南郑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区境地跨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属龙门-大巴山隆褶断带的组成部分。其南以中生界陆相地层与四川台向斜分界。由米(仓山)汉(南)台凸、宁(强)镇(巴)台凹及汉中新断凹等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构造运动有两期,即上元古界晋宁运动、中生界的燕山运动。其他的几次运动,只是地壳升降。晋宁运动晚期,南郑上升为陆,伴随有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及陆相火山喷发,随后褶皱成山。震旦纪时,除米汉台凸之外,其他地区均接受海侵,直至三迭纪,虽几次升降及气候的多次变迁,但未发生大的褶皱运动。表现在震旦系-三迭系地层之间,未发生角度不整合。从毗邻的西乡地区看,陆相盆地堆积的侏罗系地层平行不整合覆于三迭系和较老地层之上。震旦-侏罗系地层褶皱形态基本一致,说明本区印支运动后回返成陆,但主要褶皱运动为燕山期,区境缺失白垩系地层,喜马拉雅运动形成汉中新断凹。第四纪至现在,本区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在不同的构造小区内,在地质发展史上,反映在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方面各具特色,以及各不相同的变质作用等。
在陕西地貌分区中,南郑区是陕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陕西部分)的组成部分。辖区大部分在米仓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总趋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最低处是汉江南岸的大中滩,海拔484米;最高点为川陕界山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差1984米。因受构造、气候、水文条件等内外营力的制约和影响,区境内地貌轮廓多种多样。但从总体看,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河谷阶地平原区、米仓山北麓丘陵低山区、米仓山中山区三种地貌区。中山、丘陵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8.2%,平原区占11.8%。平原区分布于区境北部,群众称之为平坝区。属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是在地壳向下陷落以后,由汉江及其支流濂水河、冷水河冲积而成的。北起汉江畔、梁山南麓,南至大汉山、高皇山北麓,南北平均长约6千米;西起华山东沿,东到南郑与城固交界的沙河子,宽约40千米。总面积约333平方千米。海拔484—600米。平原区的中西部比较宽大,东部狭长,被第四纪红粘土和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覆盖,形成阡陌相连的肥沃原野,是全区粮油基地,也是陕西省商品粮基地之一,经济地位居全区之首。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分布在区境中部。其东、西分别与城固、勉县交界,北部是平原区,南部与米仓山中山区的分界,大致以钢厂、塘口、喜神坝、秦家坝至法镇一线。分布特点是沿平原区之边缘形成弧形地带。面积633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2.5%。海拔除大汉山主峰超过1400米外,其余多在6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为100—500米。低山丘陵区内,岗丘坪坝杂陈,槽谷溪流相间,气候温暖湿润,既适宜粮油生产,又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中山区区境南部是中山区,属米仓-大巴构造剥蚀中山区的一部分。北界低山丘陵区,南与四川省通江、南江二县相接,东界城固、西乡县,西交宁强县。东西宽约74千米,南北长约17—49千米不等,面积1848.9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65.7%。中山区是南郑区两大林场所在地,又有多种矿藏。海拔高度1200—2400米。以铁船山最高,海拔2468米。其地貌总特点是山势峥嵘、险峻,锯齿状山峰、不对称V形谷及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山区地貌的另一特点是保存有古冰川地貌。天池梁一带可见宽达数十米、长达数千米的槽谷,就是其证。它反映着这一地区(乃至整个大巴山地)近100万年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曾经有过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山区是县内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北坡的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注入汉江。南坡的碑坝河、白玉河(后河)、西流河注入嘉陵江。这些河流的源头南北相距甚近。山脉区境中山区的众多山脉,均系大巴山地米仓山的西部支脉。大巴山旧称梁州山,为陕、川、鄂界山,得名与古代的巴族有关。米仓山,为大巴山西段,古称仙台山、玉女山,远在唐、宋时代即已出名。《舆地纪胜》载:“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详。大致为东西走向:西起宁强境内的嘉陵江,东至紫阳任河,为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诸山依分水岭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为梁山山脉、大汉山山脉、高皇山山脉、黎坪山地、营盘山山脉、老龙池山脉、牛脑壳梁山脉、龙头山山脉、大神山山脉、云嶂山山脉、铁船山山脉、罄坪山脉、佛头崖山脉。
南郑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1)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两个气候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2)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干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沉,干旱少雨,东北风较多,但风力较弱;时有寒潮侵袭,但气温又不至过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气流与南方湿热气流交替的时令,乍寒乍暖,天气多变,有时“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则吹黄沙风。夏季东南季风活动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风;时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境内往往阴雨连绵,有时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时也出现干旱(俗称“秋老虎”)天气。这一特征,是导致秋季日照时数偏少的因素之一。(3)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则由北向南递增。地处北部平坝的周家坪海拔536米,年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970.4毫米。南部中山地区的小坝乡陈家坪海拔1210米,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高达1649.8毫米。两地海拔高度相差673.5米,气温、降水则分别相差3.5℃和679.4毫米(在米仓山南坡的碑坝地区与北坡不同:随高度降低,气温由北向南递增,降水由北向南递减)。另外,区境内因地貌多样,小气候特征也较明显。(4)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等频繁。南郑区划分为三个气候区:平川丘陵北亚热带气候区又分两个亚区:(1)平川丘陵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包括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气候条件优越,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在4320—4700℃,持续时间7个多月;≥20℃积温在2426—2907℃,持续时间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10—-6℃,极端最高气温36—37℃;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作物生长期的4—9月,降水量800—9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0%。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3月28日,终日在11月4日,初终日数长达222天,能满足喜温作物的生长。(2)平川丘陵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包括农丰、立峰、铁炉、碗厂、华山5个乡。热量条件同第一亚区,年雨量在970毫米以下,其中农丰、立峰只有800毫米左右。山地暖温带常湿气候区包括800—1400米的浅山地区。热量次于平川丘陵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9.7—13.3℃;极端最低气温在-15—-11℃;≥10℃积温在3067—4320℃;≥20℃积温在830—2426℃。降水量1300—1500毫米。该区冬冷夏湿,日较差小,冻害严重,亚热带作物一般不能成熟,喜温作物易发生“秋封”。农作物一熟有余,两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