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陲,北靠甘肃省灵台县,南邻陈仓区,东与麟游、凤翔区毗邻,西同陇县接壤。介于北纬34°34′34″—34°56′56″,东经106°56′15″—107°22′31″之间,总面积996.46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千阳县常住人口为99510人。 千阳具有古老的文明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已在此从事定居的农牧业生产;夏商属雍州,西周归岐陇,春秋战国为秦地,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的故乡。汉代的隃麋墨曾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佳墨料的代称,自然环境被唐代诗人咏为“水腻山春节气柔” ,境内有陕西省首个被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养生天堂、湿地典范——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2019年,千阳县下辖7个镇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6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49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15.3:55.9:28.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980元。 2020年,千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8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12.0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41.0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20.8亿元,同比增长3.2%。
发布日期:
2025-03-12 15:35: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15:54:00
发布日期:
2025-03-10 15:51:00
发布日期:
2023-11-01 08:00:00
发布日期:
2023-11-01 08:00:00
千阳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北靠甘肃省灵台县,南邻陈仓区,东与麟游、凤翔区毗邻,西同陇县接壤。介于北纬34°34′34″—34°56′56″,东经106°56′15″—107°22′31″之间,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40千米,总面积996.46平方千米, 占陕西省总面积0.49%。 千阳县
地层千阳县地处华北区陕甘宁盆缘分区陇县——永寿小区。全县可分南、中、北3个地层出露区;南部箭筈岭地区,以古生界为主,北部千山地区以中生界为主,中部千河沿岸主要为新生界。构造千阳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西南边缘地带,全县大致分为箭筈岭地垒、千河地堑、千山断隆等三个次级构造单元,构造变形以断裂为主,褶皱为辅,尤其上更新统以来的北西向断裂组合决定了本区断块构造及其隆起与拗陷区,也决定了地层的出露状况及地貌特征。
千阳县地处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多样。南屏吴岳支脉箭筈岭,海拔1000—1502.1米,北部横座千山,海拔1000—1545.5米。南北山地面积782.3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78.5%。中部为断陷盆地,汇入千河的沟溪切割成20多块不规则的黄土残原,面积138.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3.9%。千河横贯山前台原之下,形成冲积谷川,面积75.4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7.6%,海拔710—860米。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台原残碎,谷川狭长,河溪湍急,为其地貌特点。地势从西南、东北两侧向千河谷地倾斜。地貌明显分为山、原、川三部分。
千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在强大而持久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冬长雪少,干燥寒冷。春季冷气团北退,暖湿气团逐渐南进,大地回暖,降水渐多。由于冷暖气团交替,气温日差较大,常有春旱、寒潮、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夏季在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和控制下,初夏干旱,多大风;盛夏炎热,多雷雨;降水不匀,多伏旱,冷热不均,多冰雹。秋季冷暖气团再次交替出现,秋初为华西雨季盛行期,阴雨多。10月后,气温迅降,降水显减,天气晴好,秋高气爽。由于县处地理位置和境内川窄、原小、山岭重叠的地貌特征,总的气候特点是,光、水资源较富,热量有些不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12.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122.2小时,年平均气温10.9℃,≥0℃的积温3583—4312℃,≥10℃的活动积温为3462℃。年平均降水677.1毫米。全县气候南北差异较大。最大温差3.8℃。北部千山丘陵为温凉湿润农林牧区,年均气温8.7℃,年降水562.8毫米,湿度较低,降水也少。高崖地区的槐芽几乎无夏季,热量条件最差。中部川原为温暖湿润粮油主产区,年均气温10.8—11.5℃,水沟一带温度最高,年均降水量653.0毫米。南部石质低山的箭筈岭,为温暖湿润的农林区,年均气温10.2℃,年降水自东—西为700—751.4毫米。
旱、涝、雹、冻、风、震、虫等自然灾害,在千阳历史上均程度不同地反复发生,尤以旱灾为害最甚,涝、雹、冻、虫等灾,亦往往造成重大灾患。据1960—1984年25年统计,共出现灾害性天气559次,其中大风占28.2%,连阴雨18.4%,冰雹18.1%,干热风11.6%,干旱10.4%,春霜冻8.6%,暴雨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