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于1988年随清远撤县建市而设立,是清远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清远市的最南端 ,下辖4个街道和4个镇,代管1个国营银盏林场,辖区总面积1296.31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清城区常住人口为1119901人。 京广铁路途经区内银盏、源潭两站,营运线长30千米;北有107国道纵贯全区,东有清佛公路,西有清三公路。北江河东西流向可长年通航100吨轮船,有专用深水码头和直通港澳地区、黄埔港的定期航班。 清城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10多万人,是省重点侨乡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20年,清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9.6亿元,同比增长3.3%;人均GDP达74828元,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219.8亿元,增长10.8%;农林牧渔业产值51.54亿元,增长1.4%。
发布日期:
2025-03-09 10:38: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1:01: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07:11: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清城区位于北纬23°42′-23°27′、东经112°50′-113°22′之间,地处广东省中北部,清远市南部,东邻佛冈县,南接花都区,西南与佛山市三水区相连,北与清新区交界,总面积1296.31平方千米。 清城区政府
清城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属平原与低山丘陵。北部山岭海拔高度从700余米至数10米不等,其间有少部分高山,山地地形割切明显,地貌景致秀丽。东南部地区为砂板岩、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壳普遍发育,一般高程在海拔数10米至500米之间。中部、西南部为红层及第四系分布,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在数10米之内。区境处东桂湘赣褶皱带的粤中拗褶束与湘粤拗褶束交接部位、粤桂隆起边缘,为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同时,亦是佛冈—丰良纬向构造带与吴川—四会新华夏断裂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由于不同构造体系的发育、迭加,加上海西—印支以及燕山早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区境内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清城区清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接地带,兼有山区、丘陵与平原等地貌。地势大体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为大帽山,海拔779米,最低处是石角虎山的莲塘,面积86亩,海拔4米。北部、东部和南部多山,西南部有大块平原并伴有小块低丘,间有零散低山,视野开阔。飞来峡地处北江中下游(飞来峡以下为北江下游),处于其中的区属境域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北端,地势平坦,河坑交错,塘凼较多。
清城区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居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会处,是大陆气团和海洋气体交绥的过渡地带。由于位于低纬度,北回归线从南部边缘穿过,既受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又受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制约。冬季处于蒙古高压边缘地带,盛行偏北气流。每当强冷空气南下,其冷锋掠过区境,造成普遍降温、大风及降雨天气。在冷锋过境之后,受冷高压控制,天气一般较为晴朗。初夏,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缘,西南季风向华南挺进,带来充沛的雨量。盛夏初秋,随着西风带北撤和副热带高压北跳,热带辐合带也相应北移,台风活动增加,常受到热带低压和台风环流影响,但由于处于内陆地区,绝大多数热带气旋登陆后影响区境时其强度已大为减弱。一般来说,登陆的热带气旋对区境影响不大,但在珠江口附近登陆的热带气旋,无论风力还是降水强度对区内都有较大影响。热带气旋活动总体上对区内天气是利多弊少,不但可以带来充沛降水,同时也可以缓解高温天气。春季和秋季是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空气常在华南对峙,往往造成区内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雨季从此时开始,其中4月份进入前汛期。秋季,蒙古冷高压逐渐形成,东北季风逐渐占领地面层,但高空仍为副热带高压所盘踞,热带气旋活动的次数开始减少,形成晴朗干燥,雨量、湿度小,日暖夜凉的秋高气爽天气。同时由于多晴朗天气,蒸发大,降水少,容易出现干旱灾害天气。 清城区属于以中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气候分明: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夏季炎热酷暑,盛夏午后多雷阵雨。秋季晴朗,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冬季较为寒冷,每年均有低温天气出现,一些年份还有霜冻出现。气候资源比较丰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基本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也有暴雨、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寒露风、霜冻和大风等多种气象灾害。 水文特征:清城区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区境内的北江一级支流有大燕河、笔架河、乐排河、文洞河,二级支流有迎咀河、银盏河、高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