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下辖区,1973年建区,寓意为“仁义道德,和衷共济”。仁和区位于攀枝花市南部,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华坪县,北连盐边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仁和区常住人口为265562人。 仁和区全区幅员面积1728.98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6个乡、8个镇,共设79个行政村、603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委员会、192个居民小组。 仁和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2020年,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6亿元,区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966元、20898元。
发布日期:
2025-03-01 23:30:47
发布日期:
2025-03-01 17:05:57
发布日期:
2025-02-24 22:40:03
仁和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6°06′-26°47′、东经101°24′-101°56′之间。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云南省华坪县,北连盐边县。 仁和区全区幅员面积1728.98平方公里。 仁和区
地质仁和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出露的地层较全,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最发育,新生界分布少而零星。其中,中生界的沉积岩分布在务本、宝鼎山和保安营一带。自晋宁期到燕山期,有花岗岩岩浆的入侵,形成各个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岩体,主要分布在仁和区的攀枝花、巴斯箐、红格及米易的白石岩、撒莲等地。 地貌仁和区地势总体呈西北-东南倾斜,以山地为主,境内的平地乡师庄(海拔937米)为攀枝花市海拔最低点。
仁和区属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被称为“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小气候呈复杂多样的特点,立体气候明显,全区分为三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为干热河谷性气候,海拔1500米至2200米为暖润低中山气候,海拔22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为冷湿中山气候。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年平均气温20.3℃。年降雨850毫米左右,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全年2300-2700小时),太阳辐射强(578-628千焦/平方厘米),蒸发旺盛。一般最热月出现在5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或1月。一般6月上旬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无霜期为300天以上。
仁和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河流主要有金沙江、安宁河等。金沙江从仁和区太平乡干箐沟口进入攀枝花市境,东流再向南流至平地镇的师庄出市境;安宁河在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交界处的河口(在弯滩以下2.5公里)汇入雅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