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东邻韶关市武江区,西连清远市阳山县,南毗清远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盛产石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而得名,196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299平方千米,辖9个镇,115个村(居)委会,1071个自然村。乳源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乳源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87276人。 202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同比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2.4亿元,同比下降0.8%。
发布日期:
2025-03-09 10:13:00
发布日期:
2025-03-05 14:50: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1:29: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北、南岭山脉骑田岭南麓。东经112°52′—113°28′,北纬24°28′—25°09′之间,东邻韶关市浈江、武江区,南连英德市波箩镇。西接清远市阳山县,北与乐昌市和湖南省宜章县相接。总面积2299平方千米。 乳源瑶族自治县
地势乳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倾斜,状似孑孓。五指山平头寨、大东山、瑶山狗尾嶂、老婆头等五大山脉横亘,山峦连绵,交错纵横。海拔1000米—1500米山峰82座,1500米—1902山峰20座,南粤第一山峰——猛坑石(石坑崆),坐落于县境西北部边缘。 地貌乳源的县境处在新构造间歇上升地区,县境溶蚀地貌显著,地形切割强烈,山谷生成明显。以纵横划分,西部是海拔1000米—1902米的山区,是乳源最高地带,中部是海拔600米—1200米山区,是次高地带,东北至东南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带。山溪小流密布县境西部和北部山区,9条主要河流纵横县境。 山脉县境内主要山脉有:东部老婆头山,主峰“老婆头”海拔1241米;南部大东山,东西横亘,主峰“大东山”海拔1390米;西北部有五指山,南北走向,与湖南宜章县交界处的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为广东省第一高峰;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和平头寨山,其中“狗尾嶂”海拔1684米,东西走向的平头寨山,主峰“平头寨”海拔1534米。
乳源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界于岭南、岭北之间,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但因县西北部有石坑崆等大山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强度。夏季常受南海暖湿气流影响,雨水充沛。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短温凉,冬天,霜雪不多;热量丰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涝易旱;晴久则隆冬亦暖,雨久则盛夏生寒。由于县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形成明显的区间小气候。尤其是山上山下、气候悬殊,往往是上寒下暖,山下轻霜、山上冰冻,“山下已插田,山上才播种”。地形西高东低。西部洛阳、五指山,北部红云、大坪及中北部游溪、必背等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并多1000米以上的大山,气候潮湿、寒冷,冬半年霜雪重,夏半年凉爽,上半年阴雨多,下半年雨水少。中部丘陵山区包括东坪、龙南及南部大布、古母水气候变化复杂,温度、雨量分布不均。中部偏北大桥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霜雪重,龙南、东坪受南水水库库区水温影响,气温变幅小,雨量比平原地区稍多,光照充沛,霜雪较轻。东部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霜雪较少,光照较强,雨量、雨季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