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古称下邽、莲勺,陕西省辖地级市。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 渭南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陕西省东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13030平方千米 ,下辖2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渭南市常住人口为4688744人。 渭南东襟黄河与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空港80公里。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门户的交通要道。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19年1月25日,渭南市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渭南市全市生产总值2087.21亿元,较上年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4.1%。
发布日期:
2025-03-12 11:37:00
发布日期:
2025-03-11 12:07:00
发布日期:
2025-03-09 14:34:00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经108°58′~110°35′和北纬34°13′~35°52′之间。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黄龙山、乔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千米,东西宽149.7千米,全市总面积13030平方千米。 渭南市
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330—2645米之间。外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 辖区各地全年平均气温12.7~15.6℃,普遍较常年偏高0.3~2.0℃。全年降水量390.7~592.2毫米,除合阳、大荔接近常年,华州、临渭、澄城较常年偏多1.9%~3.5%,其他各县(市、区)较常年偏少2.5%~23.6%;汛期(5~9月)降水量245.1~409.4毫米,除澄城较常年同期偏多5.9%以外,其他各县(市、区)较常年同期偏少2.%~33.5%,降水不足,出现阶段性干旱。全年光照分布不均,辖区各地总日照时数1851.9~2393.0小时,除韩城、大荔、富平、潼关和华阴较常年同期偏多0.6%~12.2%外,其他县(市、区)较常年同期偏少0.4%~21.4%。
渭南市地表水主要为河川径流。河流分过境、入境和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渭河、洛河(北洛河)为主要过境、入境河流。全市河川集水面积13134平方千米,有河流和1千米以上的沟道4113条。河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5条,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5条,1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44条。渭南市地下水较为丰富,在可利用的水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年可开采量6.56亿立方米,可开采模数地域差异很大,总补给量为15.08亿立方米。境内南、北山区地下水贮存在第四系基岩中,其他地区则广布于松散岩层中。受地层构造的控制,多数地区形成上下叠置的双层或多层水体。地下水位标高由盆地南北两侧边缘向渭河河谷方向递减,资源由贫到富,水质具有一定水平分带规律,呈现出盆地型地下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