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海市西部。东北隔黄河与海勃湾区相邻,东南隔河与海南区相望,西北与阿拉善盟接壤,南与宁夏重要化工基地石嘴山市毗邻,居“宁蒙(宁夏、内蒙古)经济小区”的中心地带,全区面积198平方千米 。截止2013年,辖有一镇七个办事处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乌达区常住人口为122696人。 2018年,乌达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6.6亿元,同比增长7.5%。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发布日期:
2025-03-11 16:58:21
发布日期:
2025-03-11 05:13:01
发布日期:
2025-03-10 16:14:45
乌达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是乌海市辖区之一,东临黄河,南与宁夏石嘴山市毗邻,西与阿拉善盟接壤,居“蒙宁陕”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北纬39°20'-39°40',东经106°30'-106°50'。包兰铁路、110国道穿区而过,距乌海机场20公里,距高速公路口38公里。全区面积198平方千米 。乌达区政府
依贺兰山北段,东临黄河,形成西高东低的横切面。总观乌达地形自西向东可分为西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倾斜冲积平原三类。主要山峰10座,即:五虎山、那格来粱山、方方山、红山、红崖山、黑山、乌兰德勒山,其格陶勒盖山、查干绍荣山、雅斯陶勒盖山。其中五虎山是乌海地区最高山峰,海拔1396.4米。为石灰岩构成,其它山峰海拔平均都在1810米和1321米之间。
乌达区乌达区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日温差在10-25℃之间,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年日照3000-3300小时。降水量少是乌达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各种作物的生产均靠黄河灌溉。年降水量168.5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占年降水量59%,年蒸发量3496.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1倍。年平均湿度43%,最小月是4、5月,湿度为31%,最大月是8月,湿度52%,干燥度4.05,属极干旱荒漠区。年均气温9°C。最高极端气温39.6°C,发生于1997年7月22日;最低极端气温-26.7°C,发生于1971年1月22日。差值66.3°C。乌达地区风速大,大风日数多,蒸发强烈,年平均风速4.8米/秒。年平均7、8级的大风日数为32天,沙尘暴日数平均22.7天。乌达地区以南风为主,频率20,极端最大风速28米/秒。大风和沙尘暴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之交之际,尤其是3~5月最为集中。
乌达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暴雨出现少,单危害严重,霜冻等低温天气也常是农牧业生产受到影响。干旱是乌达区农业生产典型危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是没有灌溉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1996年10月22日到翌年3月28日,乌达区滴水未降,连旱数达到157天。干旱在全年均可发生,但主要是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沙尘暴风沙也是造成乌达区生态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主要因素,尤其是春夏季更甚,3~5月最多。年均大风日数22.7天,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播下的种子刮出地面,定植的蔬菜幼苗连根拔起,在开花结果期会造成落花落果。乌达地势西高东低,山峰多,地面裸露,以此降水20毫米左右就可以形成山洪。山洪和大雨是同时产生的。由于高谷低坡度大,极易产生山洪产生山洪,而且水势迅猛,流速快,破坏性极强。一旦山洪暴发,冲毁土地和农田,造成田毁地坏,并将大量泥沙输入黄河。山洪还冲坏公路、铁路和桥梁,造成交通中断、运输停止、房屋倒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乌达出现冰雹不多,在作物生长的4~9月偶有发生,对蔬菜、瓜果、葡萄造成损失。历年平均初霜期在10月20日,终霜期在3月14日,春霜冻、秋霜冻都可能发生,但春霜冻重于秋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