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集区,隶属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与东淝河之间,地处东经116°54′-117°01′、北纬32°32′-32°39′之间。南与长丰县接壤,西与寿县比邻,北依淮河、八公山。截至2020年5月,谢家集区下辖5个街道、6个乡镇,另有1个工业园区(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辖区面积275.7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谢家集区常住人口为221589人。 谢家集区是淮南市西部中心城区,1960年10月成立。谢家集区有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墓、清朝水师提督杨歧珍墓、赖山集清真寺,有省级风景区卧龙山森林公园和瓦埠湖。 2020年,谢家集区生产总值 (GDP)84.3亿元,比上年增长6.0%,总量居全市第6位,增速居全市第1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58.1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24.7∶68.5调整为6.9∶24.2∶68.9。
发布日期:
2025-03-04 08:09:47
发布日期:
2025-03-02 18:05:36
发布日期:
2025-03-02 12:31:28
谢家集区谢家集区位于淮南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16°54′~117°0′与北纬32°32′~32°39′之间。总面积275.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辖区东与田家庵区接壤,南及西南方与寿县以瓦埠湖、东淝河中间为界,西北与八公山区相连,北分二道河滩地与潘集区相交。最东端位于杨公镇杨祠村以东与田家庵区史院乡邵庄村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孙庙乡柯湖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西端位于唐山镇乳山村花山顶部;最北端位于望峰岗镇二道河农场机耕队大坝北侧。
谢家集区境地层发育基本齐全,但大部分地区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基岩出露仅限于市区边缘八公山、舜耕山等低山,出露地层以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为主,古老的变质岩系局限在打石山—罗山南麓一线零星分布,其他地层偶尔见于地表。区境位于淮南复向斜南翼,间夹于舜耕山与阜阳—凤台两大逆冲推覆构造之间。沿罗山—打石山出露地层以震旦、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为主,前震旦系变质岩和第三纪红色地层零星分布。山南地下隐伏的寿县—老人仓断层与合肥坳陷中生代红色地层相接;山北地下大面积赋存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李郢孜、谢家集各矿坐落在煤系之上。区境东、西两部分地质特征有显著差异,西部地质情况简单,东部复杂。西部谢家集煤系之上直接覆盖第四纪冲积层,冲积层一般厚20米。东部李郢孜煤系之上盖有逆冲推覆断裂形成的片麻岩、石灰岩岩帽,推覆断层呈坡状起伏形态。
区境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气候,春季多东南风及东北风,夏季多东风及东南风,秋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及西北风。最大风速每秒8米以上,一般在夏季及夏秋之交出现。月平均风速每秒1.3米至2.9米。全年雨量为615~1502毫米,年平均雨量约937.2毫米。
谢家集区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东淝河、新河。因受地形影响,河流多呈南北流向。主要湖泊有瓦埠湖、十涧湖,小型水库有乳山水库、许桥水库、罗山水库。
截止2011年10月谢家集区境内土壤主要有棕壤、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沼泽土、石灰(岩)土等8个土类及其所属的14个亚类、32个土属、70个土种。 从植被、气候和土壤属性看,黄棕壤的成土过程具有脱钙、离铁、粘化与弱富铝化的特点。黄棕壤是开发利用较早的土壤之一。紫色土,是紫色岩上发育的一种岩性土,零星分布于诸山岭之上。石灰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10%,表土呈暗黑色,一般位于丘陵中下部。区境有棕色石灰土一个亚类,棕色石灰土、鸡肝土两个土种。水稻土,属人为土纲,指人为生产活动,经长期耕作、施肥、灌溉,改变了原来的性状,使土壤获得新的特征,水稻土属于这个土纲。
截止2011年10月谢家集区自然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混交林。自然植被中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荩草和野古草等,灌木主要有酸枣、胡枝子、枸杞和柘树等。由于长期开发,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现有的大多是人工植被(如树木、庄稼等),一部分是自然草丛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