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介于东经108°24‘—109°7’,北纬23°40‘—24°23’之间,总面积2541平方千米。 忻城县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县境中南地区夏长,秋春相连,雨季长, 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截至2017年,忻城县辖6个镇、6个乡,县政府驻地城关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忻城县常住人口为297825人。 唐朝,贞观初置忻城县(得今县名之始),为芝州治。1950年3月前,忻城县属武鸣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宜山专员公署辖。1958年8月又改属柳州专区、地区(1971年专区更名为地区)管辖。 2002年9月29日,撤销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和兴宾区,忻城县属来宾市管辖。 忻城县有322线国道、323线国道和省道209线贯穿全境。忻城县是“广西园林城市”, 有“壮乡故宫”美称的莫土司衙署、国家4A级景区薰衣草庄园、“小三峡”——红水河、遂意神秘湖、周安八寨起义古战场、北更壮族栏杆建筑群等景点。享有“桑蚕之乡”、“佛手瓜之乡”、“金银花之乡”、“珍珠糯玉米之乡”等美誉。 2020年,忻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8亿元,增长8.5%。 2020年5月9日,获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发布日期:
2025-03-04 11:26:05
发布日期:
2025-03-04 00:13:17
发布日期:
2025-03-03 13:47:27
忻城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介于东经108°24‘—109°7’,北纬23°40‘—24°2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71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9千米;东临兴宾区,西依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南接南宁市上林县,北连河池市宜州区;东北与柳州市柳江区交界,东南与兴宾区、合山市接壤,西北与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相连,西南与南宁市马山县接靠。全县行政辖区面积2541平方千米, 占广西总面积1.08%。 忻城县
忻城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高山,南部多丘陵。境内以石山峰林为主,多呈并列倒锥状。 忻城县属岩溶地貌,以峰丛石山为主,间有土山丘陵交错分布。地貌类型分为平原、低阶地、低丘、中丘、高丘、浅切割低山五种,全县总面积为2541平方千米, 其中平原15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1%;低阶地18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7.2%;低丘47平方 千米,占总面积1.8%;中丘3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4%;高丘44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7.5%; 浅切割低山167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66%。峰丛石山主要分布在县南部和西南部的果遂、红渡、北更、遂意等乡镇,海拔406—800米之间,相对高度200—300米,其中西部弄霞山海拔895米,是县境最高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思练、大塘和古蓬三镇及欧洞林场和宁江乡的一部分。这些地区丘陵土岭比较集中连片。海拔200米左右,相对高度100—200米,坡度较缓,山冲和阴坡土质较肥沃;相对较大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的大塘和思练二镇,为该县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山地遍及全境,主要又集中在北更、遂意、马泗、欧洞,宁江等乡。
忻城县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侯温和,县境中南地区夏长,秋春相连,雨季长, 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春多阴雨低温,夏多暴雨高温,春秋易旱,夏季易涝,春季有低温寒害和偶受大风冰雹灾害,秋季常受寒露风影响。忻城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83.2小时。最多为1963年1906.5小时,最少为1970年1309.8小时。月平均最多为8月份209.3小时,月平均最少为2月份55.5小时。日照百分率最高为9月份 55%, 最小为3月份17%。全县历年日照时数为夏秋日照多春季少,平原多山区少,旱年多, 雨年少。 2019年全年年平均气温21℃,比上年低0.2℃。
忻城县境内河流属西江水系。 红水河斜贯西南, 自西北向东南流去。其他主要河流有奇庚河(又名清水河、彩江)、古蓬河(又名滂江)、平安河和思练河。总流域面积1760平方千米,全长105.9千米,年径流量11.74亿立方米。忻城县境内地下水,除古蓬以南的桥贤向斜有砂页岩裂隙水外,其余地方均为灰岩溶地下水, 据初步勘察,全县有30多条地下河,枯水期径流量每秒9.6—11.25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