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为川渝东南重要门户。东临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西南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至2013年底,秀山县总面积2462平方千米,下辖27个乡镇、街道。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另有瑶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共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8.7%。 清代诗人章恺《至秀山》“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描绘了重庆市秀山自治县“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独特禀赋。 秀山县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色革命老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全国媒体融合改革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获得过“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拥有洪安古镇、川河盖、西街、凤凰山等国家4A级景区。 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秀山县常住人口496194人。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2682万元,比上年增长3.9%。
发布日期:
2025-03-12 13:52:31
发布日期:
2025-03-12 07:04:18
发布日期:
2025-03-05 08:42:18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介于东经108°43′6″-109°18′58″、北纬28°9′43″-28°53′5″之间。东和东北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南和东南、西部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北和西北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幅员面积2462平方千米,边境线长320千米。 详情
地质秀山县城建(3张)秀山县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及华夏系,是扬子台地内的川湘凹陷南部边缘。主要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展布,裙皱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向斜倾角平缓,背斜倾角较大,局部受断裂影响,有倒转现象。断裂在县境内发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区和北部秀山背斜伏端为最。主要断裂走向与褶皱轴线基本一致,呈北北东向倾向北西。 地貌秀山县地处川东南褶皱带,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带南段。境内平坝、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错。西南高,东北低,中部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盆地。西南部轿子顶海拔1631.4米,为县内最高峰;石堤乡高桥村水坝的滥泥湾海拔245.7米,为海拔最低点。境内地表起伏大,山脉、河流多顺构造线东北向布展。地貌大体可分为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低中山区3个类型。西部和南部为低中山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0.24%;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8.81%,中部为盆地平坝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0.94%。
秀山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年平均气温为16℃,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5℃。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毫米,5、7两月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少,不足3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213.7小时,7月最多,为201.8小时,8月稍次,为199.4小时,7、8两月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三分之一;1月较少,为48.8小时,2月最少,仅44.7小时,1、2两月日照总时数仅占全年的8%。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