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广东省河源市辖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南部,东江中上游与新丰江的汇合处。与江东新区临江镇接壤,西接东源县新港镇,南接博罗县石坝镇,北与东源县仙塘镇毗邻。源城区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源城区是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水陆交通比较发达。截至2022年2月,源城区下辖2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45个社区居委会,28个村委会(不含江东新区城东街道办事处)。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源城区常住人口703607人。 源城区为县级行政区,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源城区的辖区是原河源县的一部分。原河源县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建县至1988年有15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原河源县分设源城区和郊区(后改为东源县)。 源城区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广府文化便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2019年,源城区地区生产总值429亿元 ,市区口径为189.20亿元(未含河源国家高新区),比上年增长5.5%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6.06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0.27亿元,增长2.6% 。
发布日期:
2025-03-09 08:52: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6:42: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6:35:00
发布日期:
2023-02-11 14:35:30
发布日期:
2023-02-11 10:41:42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源城区地处于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北山区的结合部,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14°31′34″至114°45′4″,北纬23°31′21″至23°51′之间。河源市源城区人民政府
源城区位于东江、新丰江交汇处,河源盆地内。区内北部为东江和新丰江冲积而成的东埔小平原,中部为丘陵,南部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为东低西高,最高在西端的桂山,海拔最高1056米,最低在东江双头村,海拔在46米,境内最大相对高度差为1010米。境内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石等有关,是内外动力地壳作用的结果,按成因可分为构造侵蚀,剥蚀侵蚀,侵蚀堆积三种成因类型,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低中心、低山地貌,主丘陵地貌,低山着地地貌,河谷平原地貌等。境内地层主要包括中新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和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区内的西南部,中东部及东北部一带。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大山碎屑岩类和松散岩类。裸露总面积约278.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76.26%。地质构造位于佛冈—新丰江纬向构造带与华夏黄河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地段,形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南北向构造为东南山构造体系格向,并伴随有多动强烈的岩浆流动,尤以中生代燕山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为主。区内出现的构造有桂山尾向斜,河源断裂,人字石断裂。水文地质与地质构造条件相应,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种基本类型。工程地质特征与地质、构造地貌及地睛水活动等密切相关,岩土体可分为花岗岩类岩组、碎屑岩组、膏盐含钙质岩组、冲洪积土岩组及残坡层土岩组等。源城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源城区恐龙化石地质遗迹拥有大量的出土恐龙蛋化石,还有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为世界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埋藏地。
源城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源城区历年平均温度21.4℃,历年极端最高温度39.3℃,历年极端最低温度-3.8℃;历年平均年降雨量1953.2毫米,历年平均年雨日159天;历年平均年日照时数1942.8小时。源城区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 。
源城区境内的河流,统属于珠江水系的东江干流水系。一级支流新丰江和东江干流穿越境内,两江河段(源城)的河流比降落差不大,流速较缓慢,河面较宽阔。除东江、新丰江河段外,源城区还有埔前河、七磜河、木京河,高塘水、赤坑水、洪洞水、万洞水、蓝田水,香车河、双下水等河流10条,其集水面积不大,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其中埔前河、七磜河、香车河是源城区较大的河流,集水面积都在40平方公里以上,区内主要河流有:东江、新丰江、埔前河、七磜河、香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