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地处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由于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又名渝中半岛。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别称“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在此发源。 渝中区幅员面积23.24平方千米(陆地面积20.08平方千米),下辖11个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渝中区常住人口588717人。 渝中区是全国文明城区,获得过“中国爱心城市”、“市级环保模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渝中是重庆的“母城”。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浓缩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展现着“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神韵,在老重庆人心中“到渝中就是进城”。 2020年,渝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地均GDP产出67.7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市第一。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17.7亿元,增长6.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391.4亿元,增长6.5%。
发布日期:
2025-02-01 12:32:51
发布日期:
2025-02-01 07:34:41
发布日期:
2025-01-24 12:54:16
渝中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接壤。介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之间,渝中区水陆域面积23.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 渝中区
渝中区在重庆市主城区的位置渝中区位于新华夏系重庆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重庆平行褶皱束过度带的重庆复向斜部位,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温泉和观音峡紧密背斜,中部为重庆复向斜。重庆复向斜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北北东向的平缓褶皱组成,由西向东有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转为SN向。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没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6°。
渝中区属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以剥蚀构造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经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在长江、嘉陵江长期流经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平缓开阔褶皱地区,不断冲刷、侵蚀河床,在地壳相对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河水迂回侧蚀,使冲刷(侵蚀)岸岸坡变陡,常在冲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积岸堆积大量冲积物质。同时,在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使产状平缓、有厚大砂岩盖层的软质泥岩斜坡出现高陡软基岸坡,如此交替进行,不断改变河谷形态,岸坡变高变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间剥蚀台地斜坡地貌。渝中区境内最高处的鹅岭海拔394米,最低处朝天门两江汇合处的沙嘴角为167米,相对高差227米。
渝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mm(1916年),最小644.3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渝中区河流属嘉陵江、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渝中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