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淄博市中部,南邻博山区,西接章丘区,北与周村、张店、临淄三区相连,东傍青州市,东南与临朐、沂源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17°41'—118°14',北纬36°22'—36°45'之间,东西长49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960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淄川区常住人口为614158人。 淄川区有蒲松龄故居、马鞍山抗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河惨案发生地、清“大汉德主”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还有苏相墓、杨寨塔、聊斋园、淄川游乐园等。 截至2018年,淄川区下辖4个街道、9个镇 。 2020年,淄川区生产总值为461.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3.1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9.5亿元,同比增长1.2%。
发布日期:
2025-03-04 17:53:00
发布日期:
2025-03-04 17:04:00
发布日期:
2025-03-03 07:2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南邻博山区,西接济南市章丘区,北与周村、张店、临淄三区相连,东傍青州市,东南与临朐、沂源两县接壤。介于地处东经117°41'—118°14',北纬36°22'—36°45'之间,东西长49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960平方千米。 淄川区人民政府
地层淄川区处于由前震旦系组成的“山东基地”、“山”字型构造的两翼,盖层处于蹄形旋卷构造体系外环的东北边缘,横穿淄博向斜轴部。组成基底的前震旦系呈北西向展布,不正合复盖于基底之上的古生代盖层,是两个受多次构造作用形成的不完整向斜构造。纵观全区地质构造特征,褶皱平缓,构造不甚发育,除大型的淄博向斜外,在形成过程中,发展同伴生北西向、北东向和东西向小型褶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程度大,在淄河以西地段,断裂构造纵横穿插,弧卧奔弛,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地形淄川区的地形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呈簸箕状,分为平原、丘陵、山区3部分。 平原分布在河谷的漫滩,系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海拔高度47—200米,地面平均坡度1/200,面积93.175平方千米。丘陵分布在孝妇河流域和范阳河流域,东至罗村、龙泉,南至区界车峪口、巩家坞一线,西北至区界。其间,山岭叠缀,起伏平缓,岩层剥蚀较剧,相对高度250米山顶为最高,间见河谷、盆地、岗岭、平原,面积345.321平方千米。山区分布在区境西南部及东部,属泰沂山区北坡,面积562.08平方千米。多数山峰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上,其中黑石寨最高,海拔923米。其间,山崖峭立,峰障迭峦,山谷幽深,山势连绵,沟壑纵横,地面切割严重。第四系覆盖层均为上更新统坡积、洪积层,有的土层厚度达30—40米,在蓼坞、土湾、同古、南北坪、张庄、东坪等地多见,垂直节理发育,裂隙明显,由于常年冲刷侵蚀,常见有陡壁、基岩裸露。 潭溪山地貌淄川区的地貌可分为构造侵蚀地形和构造剥蚀地形两大类。构造侵蚀地形分布在区境东部、东南部及西南部的中低山区。其特点是上升较剧、切割明显、地势陡峻、相对高度差别显著,主要由碳酸盐类型岩层,即寒武系灰岩夹页岩、奥陶系灰岩、泥灰岩等岩层所组成。淄河以东是岩溶微弱发育的深切中低山区,多为陡峭之尖顶山,山坡“凸”形,坡度一般为20°—40°,覆盖层甚少,基岩大面积裸露,岩溶、裂隙发育微弱,溶洞较少,多为断崖和陡坎。岩溶岩层发育的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龙泉、洪山、寨里、罗村以东以及区境西南部的磁村、岭子南部,由奥陶系灰岩、泥灰岩组成,山势陡峻,沟谷发育多呈“V”形,切割深度达200—400米,山坡多为“凸”形,坡度一般为20°—30°,多为尖顶山,部分山脊呈长梁状,断层崖较为发育。淄河断裂带系对称梯形河谷,发育成河漫滩及河谷阶地。构造剥蚀地形分布在孝妇河、范阳河流域,由南向北,宽度逐渐增大。山丘低而坡度缓,形成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形,主要由石炭、二叠、侏罗系沙页岩等组成。由于岩层的单斜产状及长期风化剥蚀作用,构成了单面山形态。从整体上看,刘瓦向斜以东的山丘,西北坡较平缓,一般为10°—15°,东南坡稍陡,一般在15°—20°。刘瓦向斜以西的山丘,则是北坡较平缓,南坡较陡。
淄川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大陆度64%。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 季风淄川区由于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初春及初冬季节盛行偏北风,因而气候干燥雨雪稀少;夏季多东到东南风,暖湿空气活跃,雨量充沛。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年地面风的主导风向为南到西南风,频率为37,其次多为北到东北风,频率为17。春季由于受华北地形槽的影响,多西南大风,平均风速3.7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2.8米/秒,最大风速16米/秒。夏季因受地形影响,多是低山丘陵,受热不均,容易产生雷雨大风。 光照淄川区年平均总辐射量为123.0千卡/平方厘米,属山东中值区。比西部的宁津少6.8千卡/平方厘米,相当于淄川区11月份总辐射量;比东部的胶南县多7.1千卡/平方厘米2,相当于淄川区2月份总辐射量。5、6月份总辐射量与日照时数是全年的最高值。 气温淄川区由于受地形影响,平均气温相差l—1.5℃,最高点在商家,最低点在东坪。淄川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为2月26日,终日12月3日,平均间隔日数282天,活动积温4888.2℃。 降水淄川区降水的季节性明显,分配不均,高度集中于夏季6、7、8三个月。由于地形影响,境内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山区多于平原。暴雨日数不多,平均每年1.2天,占全年降水日数的1.4%,最大日雨量为119.3毫米(1964年9月12日)。雨季最长,雨量最多为1964年,长达113天,降水量916.4毫米。雨季最短为1968年,仅13天,降水量146·1毫米。 湿度